国际刑事法院第一预审分庭于当地时间7月23日决定,同意菲律宾前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的辩护团队提出的请求,暂停对其临时释放请求的裁决。 这一决定意味着法院将暂缓就是否给予这位前总统临时自由作出决定,以便其法律团队有更多时间收集和提交他们认为至关重要的额外信息。 这场司法拉锯战的核心,是杜特尔特在任期间发起的“禁毒战争”,国际刑事法院指控这场行动导致数千人死亡,构成反人类罪,但问题在于,菲律宾官方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禁毒行动中死亡人数为6000人,而国际刑事法院的指控范围还包括他担任达沃市市长期间的案件,时间跨度从2011年持续到2019年。 这种时间线拉长的指控方式,本身就引发了程序合法性的争议,更关键的是,菲律宾在2019年退出《罗马规约》后,国际刑事法院是否还拥有管辖权? 杜特尔特的律师团队抓住了这个漏洞,他们援引《罗马规约》第127条,强调菲律宾退出后,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应终止,但法院的回应也很巧妙,禁毒战争的主要罪行发生在菲律宾仍是缔约国期间,因此管辖权依然有效。 这种时间切割的法律解释,本质上是一场国际法层面的博弈,就像两个棋手在棋盘上争夺先手权,杜特尔特团队要证明游戏规则已经改变,而法院则坚持按旧规则继续下棋。 除了管辖权争议,杜特尔特的健康状况也成了重要筹码,80岁的他被曝患有巴雷特食管、慢性肾病等多种疾病,律师团队提交了300多页的医疗档案,甚至在海牙法院上演了“紧急投递”的戏码。 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既打了人道主义牌,又暗示国际刑事法院若坚持羁押,可能面临迫害老人的舆论反噬,更有意思的是检方虽然不反对释放,但提出不能回菲律宾的条件,要求将杜特尔特安置到某个《罗马规约》缔约国软禁,这种提议本质上是在政治风险和司法程序之间找平衡,既避免菲律宾国内反弹,又确保杜特尔特无法继续干预案件。 这场博弈背后,是菲律宾国内复杂的政治生态,杜特尔特的女儿莎拉虽被弹劾下台,但家族势力仍在暗中运作,他的支持者在海牙街头抗议,菲律宾议会则有人推动《杜特尔特法案》,试图从法律层面否定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 而马科斯政府的态度则显得暧昧,一方面配合国际刑警执行逮捕令,另一方面又通过立法限制引渡,这种既要又要的做法,暴露了其在国际压力和国内民意之间的摇摆。 现在的问题是,这场“猫鼠游戏”何时才能见分晓?国际刑事法院已将9月23日定为指控确认听证会日期,但杜特尔特团队显然不打算轻易就范,他们可能继续用管辖权争议、健康问题甚至第三国接纳等理由拖延时间,而国际刑事法院的法官们,既要维护司法程序的严肃性,又要避免陷入政治漩涡,这种平衡术堪称考验智慧。 如果国际刑事法院最终胜诉,可能会鼓励更多国家挑战其管辖权;如果败诉,则可能沦为选择性司法的典型,而对于杜特尔特本人来说,这场持久战无疑是他政治生涯的最后一场豪赌。